2009-12-21文章档案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哥本哈根:谁赢谁输?

英国《金融时报》评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三大赢家和三大输家。中国凭借高超的谈判技巧促成了一个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协议,成为赢家之一。
2009年12月21日

经济学人通过社交网络吸引读者

称社交媒体形成的流量可与搜索引擎媲美
2009年12月21日

哥本哈根协议不足以让地球摆脱危险

协议的局限性和缺乏法律约束力,使得各国可能会只遵守承诺区间的下限。在下月月底各国给出最后减排承诺的期限之前,还有大量说服工作要做。
2009年12月21日

荷兰世爵再次开价收购瑞典萨博

称新报价能够消除之前的一切障碍
2009年12月21日

广州食客的新习惯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王尔山:因为下馆子的人变少,广州不少餐馆索性十点关门。这个新习惯很可能又将影响未来经济。
2009年12月21日

分析:有关华为的七大猜想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冀勇庆:在2010年,作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商的中国华为公司,将会发生哪些大事呢?
2009年12月21日

哥本哈根最后激辩的5小时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政策与研究总监喻捷: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历时五个小时的最后一场辩论,如一个缩影,浓缩了气候谈判近二十年的历程。
2009年12月21日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公众怎么看?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结束了。面对气候变化的现实与挑战,除了中国政府和社会精英群体的行动之外,中国普通公众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他们愿意为改善气候环境付出多大代价?我们的调查提供了部分答案。
2009年12月21日

十年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9•11那天,报社主任努力在我的聒噪声中平衡政治家办报的守则,决定派我“先做两个专版看看”——结果如何呢?
2009年12月21日

断裂中的重庆打黑

FT中文网专栏作家长平:打黑中,律师与官方互相指责,用意都在法律之外。而媒体充当宣传工具的同时,又遭到了专业主义的阻击。
2009年12月21日

FT社评:成事不足的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大会比一事无成还要糟糕。如果你将全球注意力都吸引到这样一个重大事件上,就必须拿出成果来,把明显的失败宣布为一场胜利是站不住脚的。

再给中投2000亿美元?

FT中文网经济评论员吴铮:如果仅仅看好今年股市高收益,就乐观地认为中投已经成熟起来,5000亿美元的未来就值得担忧了。
2009年12月21日

商学院迈进绿色时代

在奥巴马政府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资金之际,为顺应环保潮流,美国的大学和商学院纷纷推出新课程或实习课程,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商业可行性进行研究。
2009年12月21日

鲜为人知的中组部

自2007岁末以来,中组部部长一直由李源潮担任。在新一代中国领导人中,他的思想相对开放,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短期进修。在解放思想、推进党的现代化建设方面,他站在了最前沿。
2009年12月21日

中日关系为何升温?

FT亚洲版主编皮林:日本最近破例在短时间内安排天皇与到访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见面。中日关系空前和睦,主要原因是北京方面希望如此。此话怎讲?
2009年12月21日

中国需要改革以保持经济增长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中国是否会步日本等其它快速实现工业化国家的后尘,经过二、三十年乃至四十年的高速增长后陷入停滞?
2009年12月21日

用达达主义对付职场白痴

FT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用自绘的蜘蛛图支付按摩费用——这就是当代职场达达领袖大卫•索恩的杰作。面对职场中的夸大、伪装、彻头彻尾的白痴行径,我们亟需达达主义的治疗。
2009年12月21日

全球高收益率债券销售今年创新高

低利率促使投资者对收益较高的垃圾债券趋之若鹜
2009年12月21日

知情人士:中投公司有望得到再次注资

金额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表明中国政府对该主权基金的表现感到满意
2009年12月21日

香港证监会对散户投资者投资俄铝IPO施加限制

希望投资俄铝IPO的投资者必须至少有100万港元的资金
2009年12月21日

国际大企业抨击哥本哈根“协议”

许多国际著名企业对哥本哈根达成的气候协议感到失望和困惑,表示该协议未带来足够的确定性,为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所需的巨额投资提供依据。
2009年12月21日

石油交易商:明年上半年油价将在70至80美元之间

原因在于石油需求复苏步伐缓慢
2009年12月21日

WTO推迟发布空客对波音的补贴指控报告

空客担心,这将会影响其赢取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五角大楼合同
2009年12月21日

后危机时代前瞻之二:我们将比想象中更穷

英国《金融时报》经济事务编辑Chris Giles认为,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留下的伤痕将持久和深刻。全球产出即使恢复增长,增长速度也将永久性地低于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