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准备
经济学与金融学中,存在着很多悖论,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一直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本次教程中,我们将以两个最著名的悖论为例,为你揭开其中的奥秘。

小热身
我们的第一条悖论与“节俭”有关,让我们轻松一点,先从文学切入吧:
在欧洲文学史上,有四个以“疯狂节俭”闻名的“吝啬鬼”形象。请问下列哪个形象不在其中?
第4个吝啬鬼的形象应该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这四个人都贪恋金钱,节俭到了病态的程度,极度的吝啬几乎毁掉了他们的家庭和生活。

  •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
  • 《吝啬鬼》中的阿巴贡
  • 《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 《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
单选题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这样两群蜜蜂: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另外一群蜜蜂崇尚节俭,不屑于奢侈的生活。
那么这两个蜂群,哪个会更加兴旺发达呢?
这就是著名的“节俭悖论”。具体内容请看接下来的讲解。
  • 奢侈的蜂群
  • 节俭的蜂群
  • 两者一样
  • 不好说
节俭悖论
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俭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

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节俭悖论曾使许多经济学家倍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蜜蜂的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受此启发,他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



节俭悖论
如何解读这个悖论呢?

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即人们都相信节俭能使个人发家,使国家富强。

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所以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过度储蓄可能造成的后果?
应该是“低实际利率”。
当私人领域的储蓄需求旺盛时,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出现高额财政赤字。这既是对经济循环速度放缓的一个反应,也是为了“刺激”疲软的经济。另一个可能的结果是投资人纷纷“努力获取高额回报”。由于储蓄需求旺盛,长期实际利率出现下滑,资金的实际回报率低于通常水平。因此,投资人会进入高风险领域。
  • 高实际利率
  • 对高额回报的疯狂追求
  • 持续的财政赤字
  • 日益增长的全球不平衡状况
单选题
长期来看,盈余国家怎样减少过度储蓄?
从中期看,盈余国家减少过度储蓄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财政扩张。但从长期来看,必须进行金融领域的改革,鼓励国民用更高的热情进行消费。当然,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汇率调整。
  • 减少借贷
  • 鼓励国民的消费热情
  • 增加外汇储备
  • 以上全部
推论
从节俭悖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条推论

1.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2.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多的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

3.对单独个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就对全体有益;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精明可能导致社会的愚笨。在经济学中,1+1不一定等于二。

4.如果在经济增长时期既鼓励储蓄又鼓励消费者支出,可以使得消费者支出上升时,储蓄和投资也上升,这将使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境界。
乘数效应
凯恩斯还说明了,需求增加所引起的GDP的增加一定高于原来需求的增加。这被称为“乘数效应”。
比如说,需求增加了1亿,但最后GDP的增加一定大于1亿。这是因为各种物品有互补性,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关的。
比如,富人买别墅花了1亿,GDP增加了1亿。住在别墅里一定要有汽车,买车又用了1000万。买汽车要买汽油、买保险,购买各种服务(使用高速公路、维修等)又要用1000万。仅就这些支出已达1.2亿元。用于买别墅的1亿元带动了建筑、装修等行业,这些部门的人收入增加,消费增加。用于买汽车和相关物品与劳务支出的1000万元也带动了这些行业的人收入和消费增加。住房和汽车又带动了钢材、水泥、机械等行业。这样一轮一轮带动之下,整个经济GDP的增加肯定不止原来买别墅的1个亿。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了,所有的人——无论是作为股东和高管的富人,还是作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中等收入者,以及低收入者工人——都会受益。
劣币驱逐良币
在了解了“节俭悖论”后,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

在铸币时代,出现了两种货币:贵金属含量高的足值货币(也称“良币”),与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低的铸币(也称“劣币”)。
大多数人会认为,肯定是良币更加受欢迎,劣币将被慢慢淘汰。然而,事实情况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将良币收藏起来,或者将其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这就是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定律。
格雷欣法则
在16世纪英国的伊丽莎白时代,英国财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年)发现了这一秘密——消费者喜欢用成色较低的金属货币在市场上交易、流通,而把成色较高的金属货币储藏下来。这样久而久之,流通领域中就到处可见那些贵金属含量低的“劣币”,贵金属含量高的“良币”则因为被人收藏而越来越少见。

于是他在给英国女王的一份改铸铸币建议中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后来被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在著作《经济学纲要》中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
前提条件:劣币驱逐良币的前提条件是,这两种货币都是法定货币,并且具有一定的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超过了社会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其中一部分良币被收藏起来退出流通领域。


根本原因: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如果所有人都知道“良币”的成色要比“劣币”足,那么,劣币使用者就很难把手里的劣币用出去;至少,也会按照劣币的“实际价值”而不是“法定价值”(面值)进行交易。
单选题
“劣币驱逐良币”被广泛应用于非经济学的层面,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例。
请问下列社会和生活现象,哪项反映的不是这个定律?
在新闻传播领域,赚人眼球的永远都是充斥着八卦、色情、暴力、煽情等黄色小报,英国的《太阳报》是一份典型的黄色小报,是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纸;良禽择木而栖反应的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 英国黄色小报泛滥
  • 正版CD衰落
  • 良禽择木而栖
  • 准时的人反而要等迟到的人
反格雷欣法则
“ 劣币驱逐良币”法则的内容和条件即如上述,我们这里再讨论一个相反的法则。

譬如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外汇市场,亦即没有任何法律强制干预的市场,在各种货币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法定比价存在,而这些货币之间价值各不相同,其中走势坚挺、含金量较高的货币被认为是硬通货,即“良币”;反之,走势疲软的货币被认为是软通货,即“劣币”。在国际贸易当中,人们往往乐意接受硬通货,即“良币”,而不愿意要软通货,即“劣币”。从而优胜劣败,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此可谓“格雷欣法则”的反例,也可称为 “反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
受到上述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在生活中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呢?

在“盗版驱逐正版”的例子中,完善软件或音像制品市场上的经济秩序和法规约束,是避免这种危害行为蔓延的解决之道。
而在“集合悖论”中,如果实施严格的纪律,迟到者独自承担责任,便可以有效减轻此类现象的发生。

总之,提高“劣币”的违规成本,“良币”才有坚持做“良币”的动力。小到排队、迟到,大到舞弊、腐败、造假等事件,无不如此。
思考题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钻石价值连城。
这就是另外一个悖论——价值悖论。
其实类似的经济学悖论还有很多,例如“丰收悖论”等。感兴趣的话,不妨去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参考资料:
亚洲靠节俭避开危机?
向通缩宣战不宜迟
英国经济,病重几何?
律师的不道德之殇
中国数字出版业的尴尬
劣币驱逐良币
总结
您的得分: 平均分: 8 最高分: 11
这次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您了解经典的经济学悖论,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您在学习的过程有问题吗?
欢迎进入FT商学院论坛,交流学习心得,并对教程提出您的修改意见。
:
-
+
自动滚屏

现在退出会丢失进度,确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