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豫赐红码”背后的健康码滥用风险

闫曼:除了一群倒霉的储户,似乎河南融创停工楼盘的维权业主们,也纷纷被红码“封印在原地”。
2022年6月15日

“非必要不出市”背后的民意分歧

李瀚明:如果各地社会不能找到重构互信的方法,“非必要不出市、不出省”恐怕会成为大多数省份的常态。
2022年6月10日

中国新生代的“润”学迷思

布莱恩•黄:“润”学既是一种对社会现状不满的表述,也是一种在无奈与无助之间的消极心理,对此必须对症下药。
2022年6月7日

为什么医保的钱不能用在全员核酸上?

聂日明:回顾过往几个月,如果每一项防控政策,都能符合法律规定,在政策技术细节上也能站的住脚,那么疫情防控的悲剧就会大大降低。
2022年6月1日

核酸检测不是新经济

刘远举:如果核酸能成为新经济,那我不妨献一计:挖出煤之后都用水洗一洗,再从内蒙、山西运到青藏高原晒一晒,一年凭空增加数万亿GDP。
2022年5月6日

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抗疫

何越:自从近日北京开始大规模核酸测试,西方对中国抗疫的报道突然增多,而且篇幅颇大。本文试图汇总相关评论,提供另一种观察角度。
2022年4月29日

隔离点设置背后的法律与科学问题

刘远举:在设立隔离点时,对于居民们的关切,应有合理的、科学的回应,需要拿出切实的措施,把风险降低到最小。
2022年4月19日

与新冠共存实为“投鼠忌器”

李瀚明:政府当然可以宣布与病毒共存,但展览是否举办,劳工是否选择逃离工厂,社会内外是否真的就此取得共识,这都是另外一回事了。
2022年4月6日

上海疫情何以至此

刘远举:上海的精准防控,也是有一个阈值的,一旦超过,就会控制不住,在此基础上,上海比其他地区能做得更好的判断,仍然是成立的。
2022年4月2日

柏林“三八国际妇女节”与江苏“铁链女”事件的启示

吕恒君:当柏林女性大声喊出自身诉求,人们也有理由相信:江苏“铁链女”也有权从“沉默的活的肉体机器”,赢回自己最基本的开口的权利。
2022年3月9日

香港防疫面临着社会共识的利益困局

李瀚明:香港是座中西合璧的城市,既有中国式的地狭人稠,又有西方式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这使得香港居民利益高度分化,难以建立防疫共识。
2022年2月22日

“丰县八孩铁链女”的六个警示

叶胜舟:我们清楚没有完美的人性、社会和制度,但不妨碍我们追求公正与幸福,追求阳光照耀在每个公民身上、社会的每一角落。
2022年2月18日

约翰逊派对门与徐州八孩母亲事件——都在拖

何越:派对门在英国激起的民愤,类似中国自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徐州八孩母亲事件。两个事件现在都在走程序,但程序不清,道路不明,结果难断。
2022年2月18日

作为中国社会镜像的八孩母事件及治理危机

邓聿文:此事揭示出一个多面相的中国及隐藏其中、被表面繁荣有意遮蔽的严峻的社会问题,也凸显了政府的治理危机。
2022年2月18日

丰县“八孩女子”事件,不要模糊了焦点

周健:逃离社会恶性事件的公共讨论陷阱,就应该去找到明确的、有路径的、可实现的目标,推动法律制度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设。
2022年2月11日

丰县女子生育八个孩子的根源在哪里?

周健:杨某侠、杨改兰这些农村女人的悲剧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情,在中国,给女性,特别是贫困女性提供最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有多重要。
2022年2月7日

郑永年:中国需要构建长久开放的制度环境

郑永年受访表示,发展海洋经济是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战略问题,坚持更深度的开放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2022年2月7日

我在中国坐过的绿皮火车

乘坐慢悠悠的绿皮火车回家过年的传统中国春运正在出现变化,一方面疫情导致许多人三年无法回家过年,另一方面是因为高铁的扩张。
2022年1月30日

未来30年,中国如何想象自己

邓聿文:30余年后的中国到底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面貌,现在很难说得清,但这不妨碍我们对它做出一个想象。
2022年1月24日

“国潮”带动中国疫情期间的饰品销售

中国年轻一代对中国风的喜爱,帮助中国最大珠宝零售商周大福在疫情期间业务蒸蒸日上,其计划新开大量门店。
2022年1月19日

年龄歧视:中国有劳动力短缺吗?

王丹:联合国在2019年的政策简报中指出,OECD国家中对55岁以上劳动者的歧视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而中国的工作年龄歧视划定在35岁。
2022年1月16日

“新两个舆论场”的挑战与机会

刘远举:算法带来流量形成信息茧房,由此形成暴虐的民间舆论,也指向平台本身,因为平台是“资本的”,短视的商业精英成为了自己的掘墓人。
2022年1月11日

防控疫情“暗箭”的关键在于放松而警惕的心态

李瀚明:有放松无警惕,疫情一来经济必受影响;有警惕无放松,疫情还没来经济都会受影响。把握警惕和放松的平衡,实在是很重要的。
2022年1月9日

为什么中国没有选择“与病毒共存”?

李瀚明:面对疫情,尽管共存和清零两种做法都能达成目的,但为了达成降低总影响的目的,不同的国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不同。
2022年1月4日
|‹上一页‹‹34567891011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