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事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陈一咨的“interesting times”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曾经的体制内改革智囊陈一咨本月在洛杉矶离世,一天后就是胡耀邦的25周年忌日。这个偶然似乎印证了一代改革者与历史的彻底告别。
2014年4月18日

从北京到台北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台湾的“太阳花一代”将很快意识到,面对中国崛起这股巨大的、令人忧虑的潮流,他们需要深刻的智慧与持续的牺牲,而不仅是即兴的快乐抗争。
2014年4月3日

《极权的诱惑》再版序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我犹记写作这本书时的情绪,除去愤怒、困惑,还有一种触碰禁忌的快感。那是二零零九年的冬日,我在剑桥游学。
2014年3月28日

镇定的“黑手”(二)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他们都曾在某个历史关头挺身而出,但历史方向常与他们期望的相反。如今,他们身形苍老,却代表了被压制的记忆与努力,终有一天,这记忆会再度照耀曾漠视他们的中国社会。
2014年3月21日

镇定的“黑手”(一)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对陈子明这一代人来说,国家命运往往比个体经验更具体,既上山下乡,又参与国家转型。他又是更极致的一位,以国家为己任,却代价巨大。
2014年10月21日

漫长的休假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许家屯的命运与思考最终成了中共改革派的缩影。他们被迫从公共舞台消声。他们最大胆的想法仍很难突破“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框架。
2014年3月7日

流亡的里程碑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四通与联想的不同命运,常被视作中国复杂、失衡的政商关系例证。80年代末后,四通停滞衰落,沦为中关村历史遗迹,联想则成了今日模样。
2014年2月13日

托克维尔去哪儿了(三)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很大程度上,公众仍遵循托克维尔对昔日法国人的判断——人们并不热爱自由,只是痛恨主子,人们也随时愿意用物质福利来交换自由。
2014年1月30日

托克维尔去哪儿了(二)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托克维尔相信是集权造就了法国的深层困境,是改革带来了革命,但中国的新领导人决定不理会这深层困境,继续加强集权的方式。
2014年1月23日

托克维尔去哪儿了?(一)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如果托克维尔会用微博,一定会感到似曾相识:一种越来越激烈的情绪主导人们,人民渴望变化,但变化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却并不真的关心。
2014年1月16日

遗民与蝗虫(三)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这个以中国崛起为特征的新秩序中,香港的旧有矛盾被加剧了。陈云代表的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正是响应了这种困境。
2014年1月9日

遗民与蝗虫(二)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一场变相民主选举的公投失败,民主党让人倍感失望,地产霸权所代表的垄断经济结构日益坚固,香港社会被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包围着。
2014年1月2日

遗民与蝗虫(一)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本地作家陈云的笔下,香港的前世要复杂得多,也独特得多。香港人面对疆域辽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时,不仅无需自卑,且应有一种自信。
2014年3月19日

朋友们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上一代知识分子群落在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转变时瓦解,而我们这一代则走在他们的裂变逻辑上,继续分化、边缘化,最终变得更为荒唐起来。
2013年12月19日

受困的黑马(三)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他仍活在舞台中央,他总令人想起肖伯纳的名言:“正常人适应世界,疯子却经常让世界适应他自己。推动历史变革的几乎都是疯子。”
2013年12月12日

受困的黑马(二)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不管他对中国的批判多么严厉,仍是站在陕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中国是他唯一关心的东西,而批判所依赖武器则来自于对西方一厢情愿的美化。
2013年12月5日

受困的黑马(一)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这是个崇拜成功的年代,流亡者身处社会边缘,他们是失败者,失败者的尖利批评令人不适,没人愿意自己美好生活的幻象这样被刺破。
2013年11月28日

“改革”的新衣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中国与毛时代已大不同,但权力封闭与语言系统却又惊人一致。改革是最近一个被滥用的词汇。倘若一个决定需要如此多的解释,一定是可疑的。
2013年11月21日

民主的功夫茶(五)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普遍的幻灭感意味着乌坎试验的失败,还是典型的后革命症状。随着共同的敌人消失,那种之前的团结感与超越感消失,现实利益再度突显。
2013年11月14日

民主的功夫茶(四)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比起一年前,中国政治变革的可能性大为缩减。十八大召开后,重庆模式固然失败,曾被寄望的乌坎模式似乎也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期待。
2013年11月13日

民主的功夫茶(三)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林祖銮对任何一方都是可接受的形象,他稳定克制,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士绅形象,从外地罢官归来,代表民情与当地政府讨价还价。
2013年10月31日

民主的功夫茶(二)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乌坎的成功与整个民主进程的迟缓形成鲜明对比,当我们还在讨论全国人大代表的表决器应加盖时,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已在注重民主的细节了。
2013年10月24日

民主的功夫茶(一)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这桩再普通不过的因土地而起的纠纷,从对峙发展成一场自治的实验。倘若小岗村开启了中国农村的经济改革,乌坎是否意味着政治改革的开始?
2013年10月17日

温柔的流亡者(三)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读过他的文字,我被一种深深的困惑包围着,他的经历似乎没有赋予他一种观察、理解世界的独特角度,或许这也妨碍了他扮演更重要的历史角色。但我的感觉公平吗?
2013年10月10日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