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文化

我们需要怎样的公共阅读?

岳源:好的公共阅读是一种对价值判断和平等的尊重,谈论格调高低是自大的表现,谁也没有权利去笑话他人坚信的价值。
2018年4月16日

童话之外的安徒生

徐海娜:4月2日是安徒生的诞辰。他的童话经久流传,丹麦读者读的最多的却还是他童话之外的作品。他为文学之路饱经沧桑,内心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
2018年12月6日

霍金、杨振宁与陈鹏——论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迷思

刘远举:从霍金、杨振宁到陈鹏,只有体现出人的主体性,才有真正的家国情怀,才有真正的知识分子。
2018年3月21日

春节、春晚和愚人

周健:春晚给中非合作的宣传很失败,如果中国以“春晚式”的姿势“傲立于世界之林”,站姿就是相当的难看。
2018年2月19日

火与怒,过度愤怒带来的问题

埃利森:现在的不容忍氛围让我们对一切过失不论大小都猛烈倾泻愤怒,丧失理性、善意和原谅他人的意愿。
2018年2月11日

季风书园之死折射公共领域式微

翁一:季风书园之死与这个时代及其背后的公共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折射了公共领域短期内无可逆转的式微。
2018年1月31日

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到底什么样?

沈凌:《无问西东》引起热评,激起对民国时期中国大学的向往,民国时期的中国大学真那么美吗?
2018年1月29日

电影《华盛顿邮报》——老故事,新启示

邰蒂:在特朗普与媒体互撕的今天,新片《华盛顿邮报》吊诡地具有话题性。如今的青少年尤其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2018年1月26日

书评:《激进的快乐》

贝里克:西格尔认为,人们在放弃小我和自我意识后,既可实现个人愉悦,也会产生自己可能改变世界的信念。
2018年1月22日

2017年中国文化纪事(下)

学者王晓渔梳理2017年中国大陆文化事件及具有文化意味的其他事件。共三篇,本文为最后一篇。
2018年1月5日

2017年中国文化纪事(中)

学者王晓渔梳理2017年中国大陆文化事件及具有文化意味的其他事件。共三篇,本文为第二篇。
2018年3月14日

给孩子买书做新年礼物,除了选什么,更讲究怎么读

楼夷: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的经验是,要让一本书真的发挥效果,除了选书本身,还要看使用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2018年3月7日

泰勒•斯威夫特的声誉管理

斯威夫特新专辑的封面,让人想起林肯的名言:“品行如树,名声如影”。声誉都是可疑的,是对一个人真实品性的失真写照。
2019年11月7日

孔子学院:文化瑰宝还是学术威胁?

由中国政府下属机构发起的孔子学院,已在全球数百所大学里立足,一些人担心这些学院的存在会破坏西方大学的学术自由。
2017年11月9日

石黑一雄:经济这头野兽牵制着文学

非非马:诺贝尔文学奖新得主石黑一雄指出,作家得奖有偶然性成分,比如作品恰巧符合了时代当时的需求。
2017年10月26日

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怎样?

吴可佳:美国宣布将于明年年底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对文化艺术领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业内人士怎么看?
2017年10月20日

许知远:中国最后的“公知”?

张铁志:他总能站在时代新浪潮上,却不甘心跟随浪潮,而是试图紧抓住岩石,表示对这个庸俗年代的最后抵抗。
2017年9月14日

我和邓永锵的一面之雅

刘裘蒂:邓永锵一定很清楚,即使他几乎完美无缺地融入西方上流社会,他仍是在中西文化缝隙中的一张中国脸。
2017年9月4日

一套晚清禁书的价值(四)

老愚:此释义情境下的汉字,其义宛若初生。我们好像不能说是某个人命名了这些事物,而是本来如此,它就是如此。
2017年8月31日

一部晚清禁书的价值(三)

老愚:失去了原初意义的字,在宣传腔调、官场语言、粗鄙社会话语持续的合力碾压下,蜕变为滑稽可笑的语义符号。
2017年8月24日

香港书展:一个奇趣的文化存在

麦小麦:香港书展尽量站在热点之外,无论是去年的主题“武侠”,还是今年的“旅游”,都与热点和政治无关。
2017年8月9日

素写:罗振宇、姚晨、冯小刚与张楚

许知远:这个罗振宇的形象,与我期待的不大相同。是的,我对他心怀偏见。但同时,我又对他的成功倍感好奇。
2017年8月4日

诚品:是书店,还是文创品牌?

张铁志:诚品曾有的坚持和挣扎,是台湾故事的重要部分。而诚品当前的挑战,更是这个时代文化的共同挑战。
2017年7月26日

知识,治不好“坏审美”

邵勃:在人人热衷知识付费、自我迭代的时代,你会发现影响思维判断、塑造你境遇的,是看似无用的审美品味。
2017年7月17日
|‹上一页‹‹4567891011121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