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凯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杨小凯

产业政策大讨论:广义与狭义的产业政策

王家卓:政府在建立市场制度、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基础研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其是否属于产业政策的范围?
2016年10月27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产业政策、宏观政策与制度变革

唐世平: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宏观政策、制度基础和产业政策的共同支撑,对此应有清醒认识,不能厚此薄彼。
2016年10月18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呼唤严谨客观研究

抛开意识形态,产业政策只是政策工具。多数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都得到广泛运用的产业政策值得中国学者认真对待。
2016年10月17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产业政策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郑志刚:如果通过这次争论,能使越来越多的公众意识到,产业政策的边界与科学审批程序及评价,其意义将如同争论本身一样重要。
2016年9月29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林毅夫这次为什么更受欢迎?

周浩:当我们把林毅夫与张维迎之争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人都只能自怨自艾地承认,“中国模式”仍然被证明有其存在的价值。
2016年9月28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情感与主义

徐瑾:张维迎林毅夫之争,既是杨小凯追思会争论的延续,更是后发与后发劣势之争回响。举国关注暴露民众集体焦虑,可谓后发国家转型痉挛。
2016年9月27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应避免“关公战秦琼”式辩论

北溟:学术辩论、政策辩论诚然可以促进认知,但前提是有正确的方法论和规则,这就是概念清楚,论题明确。
2016年9月23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企业家、法治与产业政策

王勇:讨论产业政策,必然提及市场缺陷。口号可能令人觉得解气, 但无助于对产业政策成败原因的理解。
2016年9月22日

中国新常态与“杨小凯主义”

日本大学教授李克:杨小凯早逝以至其思想无法上升为“杨小凯主义”。他后期为何关注历史宗教文化对制度的影响?只有制度模仿与创新并重,才可保障经济的长期发展。
2015年2月25日

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传递的信息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年会也是招聘市场,从中可见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会长的演讲主题是组建控制排放二氧化碳的国际集团,并建议用经济惩罚强制会员守约。
2015年1月22日

杨小凯的贡献到底何在?

杜克大学教授高柏:今年纪念杨小凯的活动在中国经济学家中引发了一场辩论,但遗憾的是,这位做出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只被当成思想家来谈论。
2014年9月22日

中国学术界不能只引进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对照中国的经验和转型国家的实践,应该如何看待国企改革、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中国学者在引进西方大师的思想时,是否还应以客观的态度来研究自己的社会,提出自己的思想?
2014年8月13日

我们怎样纪念杨小凯?

中国经济学家华生:杨小凯去世后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的影响在衰减,纪念他的最好方式就是完成他的未竟事业;小凯思想有很多变化,深刻部分多被忽略。
2014年8月12日

张维迎林毅夫在争论什么?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张林之争与其说是学术之争,不如说是观念之争。公共议题更重要的是常识维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中国情景下该如何解读,值得思考。
2014年7月18日

经济学家杨小凯

对这位“距离诺奖最近的华人经济学家”,你是否了解?
2014年7月16日

对纪念杨小凯的感想

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杨小凯的贡献很大,但还没有获得学界足够的承认与发扬。林毅夫与张维迎关于市场与政府的论争,显然存在意识形态的因素。
2014年7月15日

杨小凯的工作有多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学者党国英:杨小凯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华人经济学家,他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继承性是无可怀疑的;在掂量这位天才的时候,也不要拿错了天平。
2014年7月7日

杨小凯:经济学家抑或思想家?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今天是杨小凯逝世十周年。作为思想者的杨小凯与作为经济学家的杨小凯,学术与思想如何取舍定位?“中国向何处去”的追问,仍在追求共识之中。
2014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