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民主作者

《亲爱的安德烈》由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跟儿子安德烈合著而成。
2015年4月23日

循环的历史?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赫尔岑和“十二月党人”都是俄国史上的“异端”,是专制下的自由派。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的15年,只是俄罗斯历史另一个“自由的幻象”吗?
2015年2月26日

“我们的反省比笑声少”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七十年代的苏联,绝大部知识分子接受了现状。青年人则拥抱了一种嘲讽文化。他们不仅抛弃了“共产主义理想”,也抛弃了理想本身。
2015年2月5日

博尔赫斯与Google Glass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互联网革命正在摧毁古登堡与工业革命共同塑造的社会结构、人类心理,一个口语文化、部落式的社群,正在浮现,“阅读型公众”正被瓦解。
2015年1月22日

望执政者放眼,知识分子超越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为了长远利益,执政者更应克服自己的短视和克服自己的人性弱点。知识分子则应以天下为怀,以推行天道为自己的职责。
2015年1月16日

扫厕所、写检查与挖思想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能让知识分子斯文扫地的最有效办法,恐怕就是文革造反派们发明的“扫厕所”。与厕所为伍,受人尊敬的一变成为弯腰逐臭者,人生沉入谷底。
2015年1月15日

卡夫卡的安全帽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我感到力不从心,担心自己不仅无法实现自我设想,反陷入相反的例证——逃避道德责任的知识分子、缺乏深度的作家、毫无章法的创业者……
2015年1月8日

好智库是怎样炼成的?

FT中文网专栏作家何帆:做智库研究,不需太高的智商,但需多面手。智库旨在影响决策,却不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政府后面,智库战略学不来,靠的还是团队的基因。
2014年12月1日

非典型创业日志(一)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若你看到1880年代美国人对石油、铁路的巨大崇拜,你一定对所谓BAT令人生畏的崇敬感到相似,这像是人文主义者对物质与技术的天然排斥。
2014年10月30日

在凯恩斯的左边、马克思的右边

FT中文网专栏作家何帆:全球经济又陷入持久低迷,贫富不均越发严重,民众不满积聚。如果拉斯基生在这个时代,一定还会非常激愤,但回顾20世纪,知识分子该如何选择?
2014年10月20日

缘何又闻“斗争哲学”?

中国问题观察者邓聿文:中国当局最近忙着纯洁意识形态,更有党校老师公开谈论“八种新的斗争”。中国要真正进步与开放,就不能给知识分子再带上思想的紧箍咒。
2014年8月1日

幽明之间

FT中文网专栏作家何帆: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批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但他们是最后一批。知识界渐渐凋敝,随后登场的不过是一些受过学院训练的庸庸碌碌之辈。
2014年6月30日

朋友们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上一代知识分子群落在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转变时瓦解,而我们这一代则走在他们的裂变逻辑上,继续分化、边缘化,最终变得更为荒唐起来。
2013年12月19日

跳来跳去的狐狸

FT中文网专栏作家何帆:专家可分为两种,“刺猬”更容易成为学术大师或公共知识分子,他们有“深刻的片面性”。“狐狸”的好处则是,他们能传播思想的种子。
2013年12月16日

叶笃正生前访谈:中国教育思想的失败

中国气象学家叶笃正10月16日逝世。叶笃正在2011年接受中国媒体人马国川专访时表示:“现在的教育思想完全是失败的。”中国教育体制不容易出大师原因就在教育思想。
2013年10月22日

乌鸦的热血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连清川:如今人们狂欢于娱乐,很像喜鹊。写出《大江大海1949》的龙应台和《血是热的》的钱理群,则是不合时宜的乌鸦。
2012年11月5日

想象的优越感

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严飞:海德格尔曾说思想之业是危险的,优越感并不是值得夸赞的高雅趣味,却偏被学院中人奉为高于大众的精英式标签,需谨防犬儒化生存成最常态治学之道。
2012年8月13日

时代的稻草人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我的确担心自己成为这个时代的稻草人。这个稻草人不是插在那个军阀混战、民族屈辱的田野,而是生活在一个国家空前繁荣、强大的时刻。
2011年7月7日

谁是知识分子?

香港传媒从业者杜婷: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概念是模糊的,在很多人意识中知识分子只是和知识有着简单联系的一批人。
2009年10月14日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