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订阅付费资讯
金融危机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FT
设置
登出
登录
×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微信登录
搜索
关闭
搜索
FT中文网
Menu
切换版本
繁体中文版
FT.com
首页
首页
中国
中国
全球
全球
经济
经济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
商业
商业
频道首页
金融
科技
汽车
高端物业
农林
能源
工业和采矿
航空和运输
医药
娱乐
零售和消费品
传媒和文化
创新经济
创新经济
教育
教育
观点
观点
管理
管理
生活时尚
生活时尚
视频
视频
音频
音频
每日英语
每日英语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FT
会员中心
设置
登出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QQ空间
读读日报
Flipboard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动应用大全
基本设置
会员中心
修改头像
邮件订阅
同步微博
我的评论
管理收藏
RSS
金融危机
关注
我是蚱蜢我怕谁
FT首席经济评论员沃尔夫:在新版“蚱蜢和蚂蚁的寓言”中,当中国蚂蚁提醒美国蚱蜢借钱太多不好时,美国蚱蜢大笑道:“我们从未让你们借给我们钱。”
2010年5月28日
可怕的市场崛起(下)
FT投资编辑奥瑟兹:用同行业绩或某个指数的表现为标准来衡量,只会鼓励羊群效应。目前,在理解与衡量投资技巧方面,人们不断加大努力,答案或许就在其中。
2010年5月28日
央行独立并没有过时
FT专栏作家克鲁克:央行独立性的理论应该作出调整,而不是彻底废除,因为在紧急情况下,央行不得不屈从于政治要求。
2010年5月28日
可怕的市场崛起(中)
FT专栏作家奥瑟兹:“机构化”加之市场不断蔓延,覆盖了全球经济更大的领域,这助长了泡沫,也引发了许多同步形成的泡沫。
2010年5月27日
可怕的市场崛起(上)
FT投资编辑奥瑟兹: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危及全球经济的根本因素并未被根除。这意味着,全球金融危机依然很有可能再次发生。
2010年5月26日
重建信用:西方金融业之失与拯救之策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美国版执行主编吉莲•邰蒂在英国《金融时报》青岛国际金融高峰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回顾始于美国、并仍在蔓延的金融危机,并讨论其对策。
2010年5月20日
如何打破危机循环?
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罗奇:过去三十年间,平均每三年会发生一次危机。每场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点——宽松的货币。这种“格林斯潘对策”是短效麻醉剂,一次又一次地为下一场危机搭建舞台。
2010年5月20日
金融危机中的“明星”
FT专栏作家加普:在此次危机中,CDO令许多大型华尔街投行一败涂地,但有一只名不见经传的对冲基金,凭着协助推出许多CDO获利丰厚。
2010年4月22日
IMF减少全球银行业需减记资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此举原因在于世界经济更加健康及财务状况好转
2010年4月21日
让银行自担风险
加拿大金融机构监管署署长朱莉•迪克森:一个稳固的金融体系需要市场自律。内嵌或有资本金为解决与道德风险及市场自律相关的许多问题提供了一种方法。
2010年4月15日
银行业改革,文化是关键
《哈佛商业评论》总编贾斯廷•福克斯:虽然困难重重,但在改革金融业文化方面,监管机构仍大有可为。同时,监管机构也应着眼于所有权结构的改革。
2010年4月1日
贝尔斯登危机两周年祭
《纽约客》特约撰稿人卡西迪:回首两年前的贝尔斯登危机,我们已从中汲取到许多代价高昂的教训。我们懂得了,杠杆是毒药,大银行就像核电站,而统计模型则好比比基尼泳衣。
2010年3月18日
FT社评:雷曼破产的教训
雷曼破产调查报告带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是:拥有类似银行特征的机构应该全部被当作银行来对待。监管机构不应该再有漏洞让另一个雷曼加以利用。
2010年3月15日
华尔街不能再搞“特殊化”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劳夫及雷切尔•克兰顿教授:我们现在知道,至少有四个原因,说明施行奖金和绩效工资的做法存在风险。
2010年3月10日
金融业也需要“事故调查组”
美国斯隆管理学院教授罗闻全:当前金融危机以及纾困的最终成本,应该足以推动人们仿照美国交通运输安全委员会的模式,创建致力于调查、报告和存档金融业“事故”的资本市场安全委员会。
2010年3月5日
美国需要“炉边谈话”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希勒:如今,公众信心不足可能会使美国陷入衰退。领导人亟需进行信心管理。也许,奥巴马需要效法罗斯福,也来一次“炉边谈话”。
2010年2月22日
保尔森笔下的金融危机
那些仅一年后就因得到数百万美元奖金而遭到抨击的银行家,不会感谢保尔森撰写此书。它让我们想起的,不仅仅是市场的失灵,还有在挽救金融体系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政府的失职。
2010年2月21日
全球监管协作并非必要条件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格利茨:各国已经就全球监管协作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球监管体制的进展却异常缓慢。
2010年2月12日
“沃尔克规则”令高盛等面临艰难抉择
沃尔克表示,若想规避自营交易禁令,就应放弃银行身份
2010年2月12日
150年前的忠告
FT副主编希尔:国民一心利己,商业领袖失去道德指引,政客对贫富差距视而不见。在19世纪英国思想家拉斯金眼里,今天的英国不会与1860年有太大区别。
2010年2月9日
吴敬琏传:在风暴中逆势飞扬
《吴敬琏传》连载之十:在危机四伏的东亚金融风暴中,中国幸运地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不但没有被击倒,甚至逆流而上,竟成隆然崛起之势。
2010年2月4日
美国将调查银行救援期间发生的内幕交易
获得Tarp资金一度意味着相关银行股价上涨
2010年2月1日
分析:中国羽翼伸向全球
尽管希腊政府断然否认曾经请求中国投资者购买其国债,但在达沃斯论坛上,几乎每一位商界领袖或银行家都在讲述,中国人正如何将触角延伸至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领域。
2010年1月29日
如何根治金融危机?
美国乔治城大学麦克多诺商学院兼职教授拉克里兹:造成我们近期金融危机的“高风险活动”是过度放贷、过高的杠杆比率、过度不透明和过于宽松的监管。重新实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分离商业银行业与投资银行业,解决不了其中任何一个问题。
2010年1月18日
危机根源之我见
波兰财政部长罗斯托夫斯基:如果经济政策消除了恐惧,只留下贪婪,那么就没有任何机制来限制“非理性繁荣”。这正是此次危机的根源。
2010年1月13日
金融失控:一切危机之源
FT专栏作家约翰•凯:我不知道下一次危机的“震中”在何处,但我明白,除非人性发生变化,或金融服务业的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否则,仍会出现另一种基于天真推断和不可思议的集体思维的危机。
2010年1月12日
FT社评:过度冒险行为卷土重来
国际清算银行发出警告称,金融公司正在恢复危机前的激进行为。如果无法有效地改革监管方式,我们将重新回到金融崩溃的边缘。
2010年1月11日
BIS:金融机构“过度冒险”行为重现
国际清算银行近来频繁召集业界会议
2010年1月7日
警惕金融民族主义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罗德•詹姆斯:此次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的相似之处,不在于1929年式的股市崩盘,而在于1931年式的金融困境。
2010年1月7日
银行家该学点算术
巴克莱前首席执行官马丁•泰勒:大约5年前,银行开始像喝醉的水手一样,到处撒钱,把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账面财富分给员工和股东。这样的行业,怎么会不垮?
2009年12月25日
资金诚可贵 自由价更高
FT专栏作家加普:美国各银行无不急于退出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以摆脱其对经营和高管薪酬的限制。这既说明Tarp的成功,也暴露该计划并未带来结构性改革的败笔。
2009年12月24日
热门文章
1.
谭德塞:全球疫苗分配面临“灾难性道德失败”
2.
全球对中俄疫苗需求加大
3.
恒大的“造车”计划进展缓慢
4.
“少数”与“多数”的转换:美国民主制度还灵吗?
5.
特朗普终于把支持者逼过界了吗?
6.
对拜登-贺锦丽的期待:开启美国大和解时代
7.
一个在美华人对拜登新政府的期许
8.
中欧航运成本增至三倍令供应承压
9.
耶伦将在参议院陈述纾困方案合理性
10.
我们需要南丁格尔式的抗疫英雄
|‹
上一页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