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张维迎

回顾“产业政策之争”的两大亮点

顾昕:2016年过去了,有很多值得怀念的事情。作为一位学者,我非常怀念自己也热心于其中的“产业政策之争”。
2017年1月16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产业如何组织,政府能做什么?

陈稻田:讨论产业政策,先应讨论一下产业组织;对企业和产业,政府优势在于拥有强制力,且不需要盈利,因此被寄托了神秘的力量。
2016年12月6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政府具有制定产业政策的能力吗?

郑志刚:我们无法确信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并非不是激励扭曲的结果。政府作为的边界更多应集中在公共品的提供。
2016年11月16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广义与狭义的产业政策

王家卓:政府在建立市场制度、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基础研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其是否属于产业政策的范围?
2016年10月27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产业政策、宏观政策与制度变革

唐世平: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宏观政策、制度基础和产业政策的共同支撑,对此应有清醒认识,不能厚此薄彼。
2016年10月18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呼唤严谨客观研究

抛开意识形态,产业政策只是政策工具。多数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都得到广泛运用的产业政策值得中国学者认真对待。
2016年10月17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日本不是产业政策的优等生

邢予青: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之后,经济学家对日本通产省产业政策的神话提出了质疑。
2016年10月11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产业政策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郑志刚:如果通过这次争论,能使越来越多的公众意识到,产业政策的边界与科学审批程序及评价,其意义将如同争论本身一样重要。
2016年9月29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林毅夫这次为什么更受欢迎?

周浩:当我们把林毅夫与张维迎之争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人都只能自怨自艾地承认,“中国模式”仍然被证明有其存在的价值。
2016年9月28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情感与主义

徐瑾:张维迎林毅夫之争,既是杨小凯追思会争论的延续,更是后发与后发劣势之争回响。举国关注暴露民众集体焦虑,可谓后发国家转型痉挛。
2016年9月27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应避免“关公战秦琼”式辩论

北溟:学术辩论、政策辩论诚然可以促进认知,但前提是有正确的方法论和规则,这就是概念清楚,论题明确。
2016年9月23日

产业政策大讨论:企业家、法治与产业政策

王勇:讨论产业政策,必然提及市场缺陷。口号可能令人觉得解气, 但无助于对产业政策成败原因的理解。
2016年9月22日

好的纳什均衡和坏的纳什均衡

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纳什和博弈论如何变革了经济学?如何用纳什均衡来解释制度?一个社会人们越是有积极性从事重复博弈,人们就越愿意合作。
2015年9月22日

中国学术界不能只引进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对照中国的经验和转型国家的实践,应该如何看待国企改革、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中国学者在引进西方大师的思想时,是否还应以客观的态度来研究自己的社会,提出自己的思想?
2014年8月13日

张维迎林毅夫在争论什么?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张林之争与其说是学术之争,不如说是观念之争。公共议题更重要的是常识维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中国情景下该如何解读,值得思考。
2014年7月18日

中国通往市场之路

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中国在迈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市场化转型远远没有完成;经济改革仍然有许多事情要做,但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经济改革的空间也非常有限。
2012年10月15日

张维迎:理念改变中国

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改革头20年是理念战胜利益,现在则基本上是利益战胜观念,中国的未来依赖于理念再次战胜利益,依赖于“我们的理念和领导力”。
2012年8月16日

媒体札记:“新手开车”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南风窗》对张维迎的采访获广泛转载,此文直斥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强盗逻辑、掠夺民间财富”,形容政策制定者为“新手开车”。
2011年5月25日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下一步

《市场的逻辑》作者、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你如果可以设计一个市场经济,你就不需要市场经济。我们需要市场经济,恰恰因为我们不能设计。改革是人们不断积累而成的一个过程。
2010年11月16日

市场深化与中国社会转型

在围绕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一书举行的读书研讨会上,中央党校教授周为民说,中国30年来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在哪里?在于市场的逻辑。这不是模仿,只是我们回到了常识。
2010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