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许知远

梁启超,一个流亡者的抗争

李礼:一个传统知识人如何变成现代意义上的持不同政见者?在许知远的《梁启超:亡命(1898-1903)》中,这可以自洽地构成一个叙事线索。
2023年12月11日

十年之后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十年以来,比我更年轻的一代,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与信息丰沛、思想却匮乏的时代,个人声音轻易淹没在喧哗的众声中。
2011年6月2日

莫斯科的年轻人(一)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一个被宣布为“历史终结”的时代,似乎早已被埋葬的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再度兴起。我在莫斯科的导游小郝,就曾遭到俄国仇外的“光头党”青年的袭击。
2010年9月28日

独特性的诱惑(二)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新加坡模式仍令很多人着迷不已,它将政治垄断、高效的市场经济、虚假的传统文化、高科技、消费主义结合在一起,为现代专制者提供新的合法性。
2010年6月4日

半山的中国佛像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不丹首都廷布,李扬像我见过的很多中国年轻人一样,年轻、聪明、灵活,却也过早世故,不准备理解其它逻辑了。
2010年1月1日

从刘宾雁到胡舒立(四)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一九八七年的刘宾雁与二零零九年的胡舒立,或许都标志着各自年代改革的停滞。一位面对政治压力,一位则遭遇日益稳固的利益集团。
2009年12月17日

从刘宾雁到胡舒立(三)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历史充满了意外的苦涩,当刘宾雁二零零五年离去时,全世界都在大谈“中国的奇迹”、“中国的崛起”。他则被遗忘了。
2009年12月10日

从刘宾雁到胡舒立(二)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胡舒立前景无比灿烂时,刘宾雁于2005年底在美国新泽西孤独地离去。中国年轻一代记者中,很少知道这个名字。
2009年12月6日

从刘宾雁到胡舒立(一)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胡舒立想创造一个关于改革的新共识。她要让孤立的思想和行动连接在一起,让它们变成推动中国进步的理性力量。
2009年11月26日

对话的困境(四)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中国经济成长最迅速的十年里,中国私营企业家最热衷的活动是登山,自由知识分子则大谈基督教。
2009年11月19日

对话的困境(三)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很少有艺术家与知识分子能逃避这样的诱惑——如此广阔的听众,如此丰厚的报酬,如此不可思议的自我展现机会。
2009年11月12日

错失的十年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有人认为,既然民主试验屡遭失败,自由市场陷入金融危机,那么中国或许找到了它的独特模式。
2009年10月22日

柏林墙与深圳河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主义的时代,“自由”、“民主”变得声誉不佳。历史感普遍的消退,往往是危险的前奏。
2009年10月15日

暧昧的荣耀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历史的真实与凝重被丢弃了,触目惊心的残酷被消解了。但倘若你不能严肃对待自己的罪恶,谁又能相信你是个值得信赖的伙伴?
2009年10月1日

词穷之时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中国的复杂性被过分夸大了,它并不难理解。只是因为卷入的人太多,历史太长,人们太习惯绕来绕去,它才不断地重复自身。
2009年9月11日

从《醒来》一书找到时代特征

自由撰稿人米格:谁也无法否认许知远对《光荣与梦想》的狂热迷恋与不懈模仿。如今,我甚至犹豫着是否应该将《醒来》称为“许知远的新著”。
2009年7月8日

刺杀者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那真是个兴奋、丰富、刺激而又混乱的年代。这是那个时代的风尚,青年人四处游荡、结交、争辩、办报,有时他们还一起做炸弹。
2009年3月19日

史景迁眼中的邓小平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过去300年里,中国领袖包括康熙、雍正,然后就是一个大跳跃:曾国藩,他也是一个非常灵活的人……邓小平的强大影响持续了25年,比雍正和曾国藩还要长。
2009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