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英国学者对《为何英国王朝能千年直线进步?》的反馈

何越:对于我提出的“基督教先于威廉征服英国存在,是英中政治截然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历史学家丹•斯诺提供了证据支持。
2024年4月7日

张戎——首位获得英国王室CBE荣誉的大陆华人

何越:上周三,安妮公主在温莎城堡为张戎颁发了CBE勋章,这是至今为止英籍大陆华人在英国获得的最高王室荣誉。
2024年4月7日

从国家能力看中西大分流(三)

马德斌:战争所导致的国家强制力的增强,反而会削弱法律和金融的力量。因为在战争时期,政府诉诸于强取豪夺,反而冲击了整个金融法律体系。
2024年2月5日

傅斯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演变

叶胜舟:与胡适一样,傅斯年是中西知识分子之典范;与胡适不完全一样,傅斯年是自由社会主义儒者,或者说是自由社会主义之士。
2024年1月26日

张帆:辽夏金元史在今天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帆受访,谈曾作为宋朝配角出现的辽夏金元诸朝,其内在逻辑和在中国历史脉络中的意义。
2023年12月21日

侯长坤:国际政治中的“天下主义”

台湾大学政治与国际战略学者侯长坤表示,天下主义建构有利于中国自身战略定位与对走向的把握,天下主义研究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
2023年12月15日

梁启超,一个流亡者的抗争

李礼:一个传统知识人如何变成现代意义上的持不同政见者?在许知远的《梁启超:亡命(1898-1903)》中,这可以自洽地构成一个叙事线索。
2023年12月11日

英勇傅斯年,义挺陈独秀

叶胜舟:傅斯年肯定陈独秀对劳工运动的贡献、对国民党的启迪,更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政治划标准,理性建议政府公开审判、依法特赦。
2022年9月30日

用“闭关锁国”评价明清两朝恰如其分

邓聿文:明清统治者既自大又封闭的心态无疑通过政策的实施会传染给民众,导致整个社会心态和精神的闭关锁国。
2022年9月7日

评中国历史研究院“闭关锁国”文章风波:不必庸人自扰

梅新育:经过40多年发展,明清闭关锁国论在国内外学界中遭到越来越广泛的质疑,在社会大众中也日益广为人知,表明中国的历史研究进步很大。
2022年9月1日

中国的原点就是“小镇做题家”

王英良: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要从“小镇”变成世界“大镇”,使民众从“小镇做题家”,变成“大镇作曲家”,最终实现所有做题家的理想。
2022年7月24日

为什么王安石变法必败?

张千帆:王安石虽借用“托古改制”,但做的基本上是法家的事情。中国历史的一般模式是儒家保守不改革,法家改革则常常越改越糟。
2022年2月5日

未来30年,中国如何想象自己

邓聿文:30余年后的中国到底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面貌,现在很难说得清,但这不妨碍我们对它做出一个想象。
2022年1月24日

“这个时代已经过去”:读刘香成口述、武云溥编著的《世界不是这样的》(下)

陈冠中:刘香成整个新闻摄影的专业生涯,很幸运都赶上众多主流自由媒体相对恪守专业新闻伦理的年代,但这一页也将会很快被翻过去吗?
2021年12月7日

“这个时代已经过去”:读刘香成口述、武云溥编著的《世界不是这样的》(上)

陈冠中:文字与图片同样堪供深度细读的这本书,像是在展示一波又一波的终结,每一个篇章都如那句英文熟语:这一章又翻过去了。
2021年12月6日

余英时留给中国的大哉问

赵寻:余先生的思想文化研究昭示于中国未来者,究竟为何?自由主义乎?保守主义乎?对此,实有在热辩之后,再做冷静思考的必要。
2021年8月31日

竺可桢入党记

叶胜舟:1961年竺可桢被打成右派的儿子在劳改农场去世。他71岁经历丧子之大悲,将儿子死因归于“失言自知咎应得”。次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1年4月23日

孔子是真正的保守主义者——谈将教师节设在孔子诞辰日

邓聿文:孔子的思想尤其是政治思想具有保守主义的特质。中国思想界应恢复儒家的本来面目。将教师节设在孔子诞辰日是有必要的。
2021年3月24日

布哈林启发邓小平,邓小平改变中国

何亮亮:布哈林冤死狱中,邓小平则寿终正寝。布哈林未能继续推动苏联的改革,受他影响的邓小平则拯救了中国。
2020年12月31日

傅斯年:“霸”得真实、“霸”得公道

叶胜舟:12月20日是傅斯年逝世70周年。他一生以“霸”闻名,但其另一侧面是,他对公平正义、社会乱象通常敢言敢行。
2020年12月18日

竺可桢与国民党四次“政治捆绑”记

叶胜舟:竺可桢的大学思想与国民党既定的党化教育方针相背离,价值冲突不可调和,注定他与国民党渐行渐远。
2020年10月16日

竺可桢解放前夕“转心”记

叶胜舟:竺可桢不愿被左、右政治势力利用,刻意保持距离。其日记处处体现“求是”精神,“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2020年8月21日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制度建设

余凯思:我们应寻求一部客观的历史,能够解释近现代中国在整个历史上的建立历程,能认识到一些关键制度的连续性。
2020年1月10日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