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特别策划

主题讨论II:敏捷力与中国出行市场变革

主持人:陈总,您觉得对于“敏捷力”。您是怎么理解的呢?敏捷力对于汽车行业非常重要,尤其是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必须对于各种突发状况都有非常高的敏捷度。

陈超卓:如果说自动驾驶的话,那是从技术层面,那是“属性”这方面。现在大家谈论的“无人驾驶”和真正产品上的自动驾驶还是有区别的。我觉得自动驾驶如果完完全全没有人驾驶,我觉得5-10年之内只能说是一个大家努力的目标。在完全无人驾驶之前我们有辅助驾驶,使我们不一定要等到完全自动驾驶或者无人驾驶那一天,但是我们也能享受到技术带来的好处。也就是说,相当于我有一个驾驶教练坐在你旁边,随时帮你看着。这个我认为跟“敏捷”扯不上边,我认为这完全是我对自动驾驶的理解。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现在特别火热的互联网造车呢?前几天乐视发布了它的产品,一款非常具有概念化的车。作为传统车企的代表,您觉得如何看待互联网同行的搅局呢?

陈超卓:我觉得这不叫“搅局”。随着技术的进步,过去传统造车没有大规模的政府投资,或者这个是人力、物力投入,你要想造车是有点困难的。现在为什么互联网造车那么热门呢?我觉得还是技术进步吧。由于新能源,比如:电能车,还有技术发展,智能,用户体验。互联网的企业DNA就是“用户体验”,他觉得这里面有机会插一杠子,做出更好用户体验的车型。同时,在新能源、电力车上面,做出来也都是电机控制,他认为这些都是可以买到。这样的话,轻资产,也就是他可以找人代工,这样的话,他觉得这是可以做的。我个人觉得也是可以做得到,只不过说你的产品定义上面,如果说能做到极致。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主持人:您不排斥这样的竞争者?

陈超卓:我不排斥。

主持人:您担不担心沃尔沃以后可能最大的竞争者是某一家互联网企业。

陈超卓:传统车企和互联网企业,我觉得如果分这个企业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这个有点过时了,就是看谁更创新。如果能够做出来的产品更创新,能够有极致的用户体验,这个也可能是沃尔沃做出来的,也可能是百度做出来的,我觉得看谁更创新,我不认为这是有一个严格的边界。

主持人:陈总的心态真的非常值得我们钦佩。把问题交给沈总,沈总也是汽车领域的专家。您怎么看待现在互联网造车?您觉得对于汽车产业本身,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沈军:我先谈汽车行业发生大的变革。汽车产业有几个特点,基金壁垒和技术壁垒非常之高,基本上是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综合性代表。所以它不可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定制,是我标准化生产卖给你,这是过去一百多年的做法。但是这个部分已经非常成熟了,大家要在这个方面再进行差异化,可能性很小。所以下一步,比如:第一,怎么加快你产品开发的速度。第二,加快你产品开发针对消费者的针对性。你有没有直接的消费者数据?过去都是靠“我设想”、“我的经验”,当中还隔着经销商。现在通过车载信息系统,实时采集你的数据,你这个人经常去哪里,驾驶速度等马上进行分析,你对这个车辆各种定制化需求是怎样。大数据一看,几个平台、几个车型覆盖这样的人群最有效。这样一下子就会使得产品开发精准,产品开发的速度提上来,这过程还有计算机的虚拟验证和其它新技术。

过去一代车型上来,再早一点是六七年;日本汽车做到四年、五年一代,以后可能每两年、一年、半年给你的车子功能通过软件升级做一次提升,这个竞争力是极大的改变。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汽车供应链非常之长。供应链长是为了去库存。为什么要有库存?因为要应对不确定性,备货,所以有库存。如果你有精准的客户信息、供需信息进行匹配的话,极大的缩减,用于转化价格定价等等,包括体验改变。比如:过去整车厂是不掌握客户的精细化数据。如果整车厂有车载信息系统实时采集,甚至未来汽车都可以变成一个“数据接入主接入口”。以后任何服务通过汽车链接到服务提供商,未来真正值钱的是客户数据资产,而汽车是很重要的一个接入口,所以它是颠覆性改变,这个行业在颠覆性改变。谷歌或者其它汽车新进入者,绝对不是说这个汽车好像只是传统的造车方式再来一家增加一个,完全看到了未来在信息化时代,汽车作为移动出行产品数据接入口的重大作用。即使以后有车出来,可能不是自己造,掌握知识产权,委托整车厂帮我造,你就变成我的代工厂。所以现在的博弈是谁真正掌握未来的客户,整车厂最担心的是变成产业链的下游。

我想说的一点,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变革是颠覆性的,而不是一个稍微改进一点,整个颠覆了传统的理念和经营模式。我们所谈的很重要一点是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客户,这是重大转变。未来互联网汽车我觉得是这样,有的会成功,有的不会成功,大部分会成功,因为这是很明显的。打个比方来说,淘宝。如果说第二家再开个淘宝,技术难度不会特别大,甚至比它做的更好,再产生同样的容量却是很难。

主持人:刚才也提到了一个问题,现在时代变化,对于过去是经营产品,未来是经营数据和客户。其实我知道,汽车领域过去是卖车,4S店。现在汽车后市场是非常火热的话题,我想问一下马总怎么看。您之前在传统的车企,现在转向了汽车后市,这个是不是跟互联网发展和数据时代有关联呢?

马静华:我想先回到沈总刚才说的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我在大众工作12年,宝马工作了将近8年,一直是做汽车的产品、品牌、企业文化、客户事务。我想说一下,其实汽车行业的发展,目前咱们在国内市场看到的互联网跟传统企业的结合在德国其实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也为什么有3.0、4.0的制造。互联网宝马体现的非常明显,其实在2004年我去宝马的时候,当时它有一个计算机系统可以为客户定制化,就是一个颜色的选择能够做出几千个样品,就是客户的这种定制。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新鲜的。我想说的是这个事情的本质,只要有客户的需求,这个技术是存在的,就看企业是不是迎合这个需求。

汽车行业壁垒很高。汽车企业为什么原来没有这样去做?因为他不需要,当竞争没有那么激烈的时候,谁都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获取。未来汽车行业怎么发展?我觉得传统企业要发展起来,加上互联网会走的更好。我个人不是特别看好互联网企业造车,但是我觉得可能会有一些互联网企业造车会把车变成一个通讯的工具箱、数据采集接口,有通讯的功能、交流的功能、交通功能等等。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在中国市场上还不会成为一个大众化的趋势。这还是要实事求是的,其实20年前宝马也对中国新能源车、电动车都做过分析,大众在1974年就造出来第一辆电动车,但是都没有去推广。因为消费者的变化,还有这个市场的变化。我们现在看来觉得很快,但是你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是渐变的,所以要关注当下。不要忽略未来,但是还是要关注当下。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今天的主题是Agility和lean。我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因为我在德国生活了那么多年,1992年到德国,在德国政府工作。我觉得一个人也好,一个组织也好,一个社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他要有自己的定位,对于一个人来说,他要知道自己的价值观、自己是做什么的。作为一个企业要知道企业的战略、愿景在哪里。作为一个社会,我要知道这个社会的文化根在哪里。这就是中国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你要干什么,往哪里走。当这个根定下来、方向定下来的时候,你会走的很稳。碰到一些情况,你会去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你解决问题的快慢,就是你的Agility。我觉得先从哲学的角度理清楚之后,再进行自己生命成长过程当中,你就会知道碰到这些情况该如何做。前提一定要是付诸幸福,所以我觉得不能光从技术的层面去探讨这个事情。

把它缩小化,说到Agility,举宝马一个例子。我职业生涯打造两个品牌:1.大众。2.宝马。大众是我从1997年开始,宝马是从2003年。我觉得宝马一个特别好的Agility的例子,就是宝马在20多年前,就把保持作为它的一个追寻目标,它一定要超越它。CFO和CEO都要统一思想,前面有一个目标,我要朝这个目标走。他就把Agility作为宝马品牌价值的一个价值观,所以说这个敏捷度就是体现在企业组织,我们组织机构的设计上、文化上,还有企业高管的思想、团队上等等,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以这个Agility要作为一个衡量的指标之一。所以说中国企业要讲敏捷力,就是您一定要叫它落地。敏捷力某种方面也是一种效率,更多的是一种纪律。就是你到底能不能管得住你自然,你到底要到哪里去。

主持人:您对于中国国内的这些车企了解吗?您觉得他们做的怎么样?能不能对比一下?

马静华:我没有在中国车企内部工作过,但是我的很多朋友都是中国车企的。我觉得中国车企这几年进步很快,真的是非常快。无论是从企业的组织、品牌打造,还有员工队伍管理上。但是我觉得中国车企很大的一点,我个人以为哦,不一定很准确,我觉得“老变”。还有不管是什么,我认为好的都拿来,就是导致这个企业的形象多彩,但是并不一定会保证你走的更快。别人好的东西对于你来说不一定适合你,这是我观察到的。很多中国车企的设计,各方面抄来,技术也拿来,到最后没有一个成型的东西,所以一定要持续性,这个持续性几十年下来以后,它就是你的敏捷力,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接下来,我再回答您的“后市场”。我为什么转到后市场?我是2014年12月底离开大众的,我是当时大众中国30名高管之一。我也是大众集团的新闻发言人,你们也知道,一堆的危机。我本来是很喜欢工作的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女人特别不可多得的乐趣。但是后来几次对外涉及的问题,真的让我看到了这个企业内部的一些东西,所以我决定选择了离开。我离开了以后,就开始了翻江倒海;其实在2012年的时候,我们做“中国汽车市场未来5年发展预测”,已经预测到2016年底、2017年最初的新车销售一定会被二手车销售取代。后来选择到后市场,其实我也在考虑,我到底做什么。我就选择了一个品牌,它叫BG。我想这是跟我车有关联的,我就可以去做。然后读了很多资料,后市场蓬勃发展。到了这儿以后才发现,中国后市场跟整车的发展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但是这正是一片蓝海,所以看到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帮助这个行业提高,可以通过培训,可以通过各方面。我觉得很高兴,但是也看到了中国后市场跟互联网脱节。好在现在很多汽车后市场的领军人物,他们目光是很敏锐的,而且现在开始带领他们的企业往这方面走。

我们企业主要是做发动机的养护。我们原来是贸易型的公司,是中国区的总代理。美国BG在互联网上,在全球已经非常成熟了。现在随着4S店的竞争环境发生变化,压力加大,他们变得更灵活,所以随着独立快速快保的噘起,我们现在也在转型。无论是组织的内部,还有整个经营的模式,还有包括跟客户价值创造的模式在改变。很痛苦,有的时候真的很痛苦。当你看到整个企业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是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在转变的过程当中引进来了。

主持人: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也加入到创业后市场当中。我有朋友现在找了几个朋友做洗车,你有APP,可以洗车。这让很多朋友觉得特别省心,您怎样看这样小的创业者?

马静华:我觉得创业者一定要找好的产品,然后借助互联网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小的企业做一件大事,但是一定要找一个好的产品,这个产品有绝对的竞争力,不要找二流产品。因为这个后市场一旦经营上,产品不给力给你带来的损失,我们的小企业是承担不起的。大众是可以。当时我一个新闻稿发出来,600亿,那是我职业生涯中发出去最沉重的稿子。小企业不行,所以一定要产品为王。不要做二流三流的产品,再便宜都不要做。然后找一个产品,用你的专注去把客户服务好。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把它结合起来就可以了。刚才一个三胞的老总说:营造一个场景和内容,其实就是客户体验的环境。用你人性“善”的一面,人性本质好的去服务你的客户,你就把他当成你自己的家人,你想你的家人该有什么服务,你就去服务他。客户是很感恩的,你服务好他了,他会给你带来10倍的回报。

这就是我的建议,谢谢!

主持人:贾总正在致力于打造一款改变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品。能不能听您介绍一下?您为什么投身到这个领域?

贾雪峰:出于“敏捷力”的考虑,我强烈建议马总也能够投身于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什么呢?因为一旦这个比例上升到一定的比例之后,可能马总得考虑做一下对冲了。开玩笑!实际上我们是做充电桩。但是这个行业,现在不算很新的行业了。年头很短,我们从2012年进入到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其实每一天都在变化。

刚才探讨敏捷力是大企业做一些趋势进行相应改变,对于我们初创型的企业来讲无时无刻都在变。我们更多的需要是如何变得更稳健、成熟一点,但是我觉得企业变来变去和敏捷力之间的区别,就是这个企业知道行业发展趋势,明白自己的企业边界在什么地方等。就是他所“变”的事情,应该是自己能够做到的。我之所以投身这个行业也是出于各种巧合,我原来也是徐总同行,是做投资出身。做几年,一直关注各种各样的行业。但是一直希望有朝一日不光是站在岸上看别人游泳,自己也希望跳到水里扑腾一下。2012年我关注到新能源汽车行业,但是正因为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不可能直接跑去造车。互联网汽车主要针对与互联网的思维打造汽车,现在多数做互联网的汽车企业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电动汽车。因为宝马、大众这种汽车沉淀太久了,技术、品牌都需要有太高的门槛跨越。新能源汽车门槛要低很多,这也是为什么都选择电动汽车。另一方面,汽车互联网我个人认为是针对汽车行业的一次新的产业发展动向。很多人把汽车上面的显示屏或者其它一些汽车电子看成是第五块屏,很多人想在这个上面做文章。尤其是无人驾驶概念引进之后,相当于大家把驾乘人员从驾驶当中解放出来,这一段旅程就可以做很多的想像空间了,这是所谓的汽车互联网。

我当时因为能力有限,所以就选择了一条弯路,准备做充电桩。道理很简单,电动汽车要上路必须要解决充电的问题。要充电必须要让充电桩变得随处可见,唾手可得。当初我看到这个行业的情况,基本上是非常少,很少能见到好用能用的充电桩。我最先希望做一款软件把已有的充电桩盘活,能够让大家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所以我们花了大概两年的时间开发APP、开发软件,最后打造了一个认为是充电桩领域的安卓系统,但是放眼望去充电桩还处于“大哥大”水平,没有一个充电桩可以装上自己的产品。所以逼着我们自己开工厂、搞硬件,把自己的软件装在自己的硬件上,一下子把自己从安卓变成了苹果,然后接下来就是要为自己的“苹果充电桩”找出路。在北上广深等建自己的充电门店,所以一下子变成了服务运营企业。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企业变了很多次。其实每变一次,都沉淀出来一些业务。比如:我们这个小公司现在为止有几个业务板块。

1.面对大的能源集团和政府部门提供跟能源互联网相关的软件解决方案。

这就是我们一开始起家的业务,我们现在可以卖软件了。

2.给很多的上市公司去做一些充电桩贴牌生产。

这是我们第二块业务,也是自己能够造血养活自己的业务。

3.线下运营。

虽然充电服务没有赚到什么钱,个别充电点已经有车排队了,但是总体这一块服务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反过来讲,突然之间有了另外的好处。有一些车企主动找我们,说:能否把你的充电网点给我开放出来,这样我卖车的时候就可以跟这些用户讲,说:这些网点都是我们的,你可以放心买我们的车。我想与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能卖呢?而且刚好现在4S店很少愿意承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我们就一家一家谈,结果把其它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囊括在一家店,打造成“新能源汽车超市”。用户虽然在我们这儿拿不到售车优惠,但是可以拿到充电优惠。这也相当于我们在适应市场需求,主动的做了一次变化。

是不是我们这样变来变去有点不务正业呢?我个人认为还不算,因为我们其实最终愿景还是希望能够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我们希望能够积累更多新能源汽车用户。用户有什么样的需求,我们就做什么样的业务。现在来看,用户可能有换车、充电的需求,这都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业务。这就是我们企业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做的一系列的改变来应对这个市场的变化。

马静华:既然大家讨论,我刚好就着贾总说的新能源车说一下。我觉得大家考察新能源的清洁和环保,一定要从整个产业链考察,从它发电一直到它在路上,它的消耗电量整个全过程。其实这样考量,电动车反而是污染很大的。

在座也有很多年轻人,我也是跟大家一样过来的。当你看一个事,要看到它的本质。看到它到底给这个社会带来了什么,给生活在这个社会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大家要有一种社会的责任。我不是说电动车不好,我觉得是未来的趋势,可能会是很多年以后的趋势。从咱们国家六个大区,区域发电煤的消耗量,核电站的成本等等,还有污染来分析的话。电动车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相反对于现在的内燃机提高它的效率,或者是降低现有内燃机的排放,对咱们国家治理雾霾、治理大气更是一个现实的,可以说是在未来5-10年能够更现实的做到。在这个方面,假如以沃尔沃为例。柴油车,柴油机的排放。怎么能把这个排放降低下来?咱们国家在这方面,应该投入精力好好研究一下。其实在美国也好、欧洲也好,这个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但是咱们国家没有这样好好的去做。以柴油为例,在美国是怎么解决排放的?就是添加剂。任何油里形成积碳,可以通过添加剂把燃油的品质变纯,让它的排量降低。这需要消费者对发动机有养护的意识,需要培养消费者去养车而不是修车。

贾雪峰:这次论坛探讨的不是电动汽车是不是环保,但是既然马总说到了,我回应一下。在座的可能只有我一个人在这个行业内部,我必须要为这个行业说几句话。没办法,一家之言,不同的从业者会有各自的看法。马总提到的报道我也认真的读过,他的角度无非就是说生产电池包括整个用电的来源,总体来考虑的话,电动汽车并不环保。但是这个我觉得是一个角度问题,因为其实电动汽车的电的来源有各种各样,有核能、生物能、水电和火电。电池的生产,锂电池生产工艺各方面已经做到基本是无污染,低排放的效果。所以从整个产业来讲的话,电动汽车还是环保的,因为毕竟还是很环保的,而且并不是在生产过程中是一个很污染的过程。但是我要说的是,其实这个行业真正发展,我们做过很多调研,多数电动汽车的购买者,其实没有人在购买的时候,把“环保”作为第一购买意愿。坦率的讲,这是现在政策催起来的行业。多数购买电动汽车的用户,实际上都是被逼的。在北京摇不上号,在上海买一个混合动力可以免牌照费,在其它地方也一样。所以很多人以政策的导向,才转到用电动汽车。我在各种场合也呼吁这些生产企业,做好一款产品,能够把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真正有效竞争作为很好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因为有补贴了才做这个事。

所以其实在座的各位,如果现在考虑买电动汽车的话,我个人建议你们可以评估一下。电动汽车的电池可以做到5年10万公里或者8年15万公里给免费质保,在现在充电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电动汽车是解决第二辆车在城里跑来跑去,接个孩子或者卖个菜。

主持人:谢谢贾总。关于新能源汽车很多人也在驻足观望,究竟是投还是不投,究竟是买还是不买?作为汽车专家,沈总,您怎么看?对于企业而言,您有什么建议?

沈军:其实刚才讲的蛮好,电驱动化是一个趋势。另一个就是内燃机ICE的优化,还有很多的空间,没有到头,这两个同时都在进行。现在你要从这个来看:新进入汽车一般是纯电动为主,因为这个没有多高的技术壁垒。欧洲企业,尤其一些大厂比较推柴油技术。中国为什么不推柴油技术,一个是引导到人家的方向上去。另外一个,柴油中国不是很丰富。更大的是中国能源战略要摆脱对于石油的依赖,要走到多元化。所以宣布核能的建设可能要达到全世界第二位,他已经确定国家的能源战略,未来随着GDP发展,未来解决能源问题。这有他后面的考虑。

所以我觉得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电动车你的内燃机一百多年了,一个是稳定性、还有成本都很好。现在电池成本比较高,尽管也是在下降过程中。还有是便利性,因为充电桩不多,买了以后可能不是特别方便。这个国家在二阶段补贴和支持,对于充电桩和基础设施,还要建一个使用电力的网络,可能还要打破地方壁垒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我相信慢慢会起来,但是我也预测不可能在短期内,未来5-15年超过ICE。还是不可能达到它的量,但是一定会起来。混合动力必将会在比较长的时间,10-15年是一个过度取代的方案。混合动力目前丰田技术储备做的最好,所以大家不补贴混合动力,因为一补贴这个,就是补贴丰田去了。

主持人:对于现实来说,对于车企来说,现在有一个概念叫“车联网”。陈总怎么看待这个?

陈超卓:刚才提到“敏捷力”,猛然我个人想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所以刚刚回答的不是很好,但是想一下,我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智慧出行这个事儿,也就是现在互联网企业这么热门的搞。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基本点好掌握。比如:车联网也好,自动驾驶也好,智能交通也好。首先我们要想到车是A点到B的运输工具,所以第一要素是安全。比如:沃尔沃开发自动驾驶车。它完全不是从车联网的角度或者是商业模式这个角度,而是首先是安全。也就是说,所有的交通事故,90%以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为的基本判断失误造成的。如果说能够把人从驾驶解放出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交通事故会大大减少。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我们来谈智慧出行,解决拥堵、解决交通问题的智能交通,我现在比较关注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这一块。我个人认为,所有的企业如果你把车当成以后的商业模式,我认为是走偏了,也是刷流氓。首先,车A点到B点,交通工具。等我车一停了,下车了,其实是我的移动工具占主要,并不是车。所以本身开发车,首先还是要把它摆正。车联网本身,说白了车联网现在先把车车通讯、车路通讯,并不是为了商业模式做的,而是为了更安全、更高效、更节能、更环保,从这个角度去做交通工具,去解决出行共享经济,这方面可能是能够对今后共享,也就是大家智慧出性一个主要的内容。共享租车,这个我认为是车联网本身能够起到作用的。但是除此以外,如果说还有保险能够起到一些作用。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马总。对于汽车后市场车联网是很好的承载平台,可以通过车联网获取更多的数据,赢得更多消费场景。您同意吗?

马静华:车就是交通工具,不管它是叫劳斯莱斯还是吉利?它首先功能就是交通工具。你赋予它什么样的功能,是因为消费者的需要。但是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功能还是清洁的空气、好的环境、安全的抵达是最重要的?这个我觉得大家一定要分的清楚。这也是为什么柏林不准车进入柏林市中心,欧洲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用骑自行车代替汽车。德国一个很大的企业家跟我说过一句话:“车某种程度上是黑色的工艺,对于这个环境来说。”我很长时间很纠结,所以为什么后来我决定离开车企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跟我的价值观冲突。车在一线城市是这样,现在又开始往三线、四线。

大家一定要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舒服,为了健康,为了快乐。

主持人:但是在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者,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

贾雪峰:我觉得其实马总说的都对,车太多了。我个人认为其实几家做分车租赁比较好的企业,初级的车联网系统做的还是蛮好的。比如:对于车辆的管理,包括:异地还车,车辆调度方面,其实做的都很好。相应的搭配的产品,就是在每辆车上都有一个车载智能模块,可以实时回传车辆使用过程中的数据。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租一辆车,假设只用一两个小时。我很难知道这个车辆现在的运营状态,或者这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诚信。他们想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在车上装了一台车机,上面有一个卡槽。用微信打开车门之后,想开这辆车,必须把你的身份证插到那个卡槽这辆车才能行驶。身份证插入一瞬间,后面就可以调出信息。出于运行的考虑,他必须要规避这样的风险。未来有更多的用户,建立起了非常好的用户几乎,那个时候再做分时租赁,就可以呈规模的推广了。所以我觉得车联网数据,应该是这个业务能够发展的前提。

主持人:沈总您觉得在出行领域,我们应该怎么打造敏捷力的企业。

沈军:非常感谢今天到场的嘉宾,人不多,但是非常有代表性。有做后市场服务的,有新能源,也有自动驾驶的。有代表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有代表传统车企的管理。甚至我觉得像马总的一些讨论,甚至是对于汽车价值层面探讨。我觉得非常好,非常全面。这个行业确实真的是反映了这个行业今天的状况。谷歌这些新的进入者,包括:国内未来的乐视汽车也好,我更看好谷歌一些。他们真的带来这个行业颠覆性变革,这些颠覆性变革并不是说把原有企业扫除,宝马、奔驰仍然有很强的优势。但是新的游戏规则将会如何制定?我看到的情况,老的企业也在转变。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今天也感觉到了竞争的压力,又觉得自己一下子变,可能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是体外循环,体外培育一些公司。

后市场的领域我觉得可能会发生的变革更早一些,因为这是体验经济的领域。所以这方面的互联网应用会更快,更早。今天嘉宾的发言都非常好,非常精彩。展示了这个问题的多层面性和多角度,这恰恰也是当前行业内争论最激烈的地方。

谢谢!

主持人:谢谢沈总,谢谢几位嘉宾的精彩发言。也谢谢大家跟我们共度一下午的时间,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在解决衰老的领域,有哪些最新的科学突破?

研究正在寻找延长动物寿命的方法,但监管机构仍对将衰老视为一种疾病持谨慎态度。

现在投资黄金还来得及吗?

来自中国的需求推动金价在本月创下历史新高--现在很多人怀疑正常规则不再适用了。

美联储首选的通胀指标在3月份升至2.7

数据公布前一天,第一季度数据促使投资者预期降息降息将会推迟。

这些企业是如何挖到人工智能的第一桶金的?

从媒体到制造业的客户正在推动软件集团的增长。

化石燃料本可以在25年前就被抛在尘土中

如果我们早点遵循莱特定律,太阳能技术本来可以更快实现低成本化。

战争融资的历史给投资者的启示

政府很少告诉选民军事冒险的真实成本,也很少告诉选民他们打算如何支付这些成本。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