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观察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总理的心思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一国总理不好当,大国总理更不好当,中国总理尤难当。有些事情说了未必做,有些事情做了未必说,更多事情要等到临发生,为总理预设一个理论或主张,本就困难到极点。
2014年5月21日

北京没有“纸牌屋”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中国的“两会”,就创办的初衷而言,正是“人们起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只是我们的监督和负责模式不是“纸牌屋”式的。
2014年3月14日

对凋零者的纪念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改革开放时为经济炸开缺口的人们已老去。也许可以在某个角落为马胜利、吴仁宝们塑一个像,不需太高太大,只以真人的规格,凝固一段历史。
2014年2月12日

王石和他那代人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与晚清商人相比,王石们不再以企业家身份为耻,积极探寻“企业家精神”;与民国商人相比,王石们不再视自我为政府的依附及寄生物,积极参与社会重建。这一景象,可谓最近十年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公共事件之一。
2014年1月22日

“不划算”的褚健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1998到2004年中国企业界国退民进的产权清晰化运动,就像车辆过“安检”,都有“违规动作”,但“安检”部门从未公布“非违规法则”。
2014年1月15日

中国国企应如何存在?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两会”让国企改革话题再成焦点。不少人认为,要成为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体,中国就必须让国有经济退出历史舞台。但“存废论”只是将改革简单化。
2013年3月5日

李途纯:被剥夺与被释放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李途纯的释放仅仅是一个侥幸——他的“无罪”恰恰是建立在对手“有罪”的前提之下,对双方而言,这都是一场“法罪错位”的残酷游戏。
2012年2月16日

传媒投资热的隐患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传媒业天生有社会公器的属性,它与资本的逐利属性将构成矛盾。在未来,有哪一种力量和制度可以对之进行均衡?
2011年11月1日

要不要救溺水民企?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今天若到浙江温州、广东东莞和佛山去调研,你会看到十分惊恐的景象:激流之中,一群又一群的“溺水者”百般挣扎。溺水的是民营企业,受伤的是整个中国经济。
2011年10月18日

中国需要金融市场化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如果从工商经济和金融业的关系上看,在一个缺乏金融自由市场的国家,民间资本的壮大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2011年7月12日

中国历史上的政商博弈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历史中,国家机器对商业的控制、干扰及盘剥,是阻碍工商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企业史归根到底是一部政商博弈史。
2011年7月6日

中国国企的去留问题(中)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对于中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我们曾经捅破过三层纸。而“第四层纸”至今仍立在我们面前,坚硬如铁。
2011年3月22日

中国国企的去留问题(上)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在一个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变革目标的国家中,国有企业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已经形成了强大盈利能力和产业控制能力的国有企业该如何变革?
2011年3月8日

企业家的改革使命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在中国“两会”上,企业家代表问政将会成为一道热闹的风景线。当代中国企业家阶层应该有组织、不依附、结同盟,求独立——以此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中国。(这是作者撰写的“两会”期间谈改革系列文章之三。)
2011年3月4日

改革共识的七个误区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中国经济改革原本就缺乏“蓝图”,完全是靠一系列的全民共识所维持的。但改革行程过半,共识已然需要激浊扬清。
2011年3月3日

渐进改革的五个误区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特征,模糊了人们对改革迫切性的认识。很多人认为,“今天无法完成的事情,明天就自然会改变”。这样的观念背后,存在五个认识误区。
2011年3月3日

中国人真的“轻商”吗?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古往今来,中国轻视的其实是商人,却从来不轻视商业。当中国直接进入到产业经济之后,国家资本集团就与民营资本集团构成了竞争之势,后者自然就遭到打压。
2010年11月30日

警惕商鞅主义的幽灵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在商鞅的经济思想中,“强国”与“富民”是对立的。人民的贫困与无知被看成是国家兵源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虽然名声不佳,“商鞅主义”在中国一直有市场。
2010年11月30日

“实业之心”正在冷却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当中国的实业家都一一的被“逼”成了投资家,当中国“实业之心”一一冷却,那么,可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又将从何说起?
2010年7月20日

当政府成为“经济组织”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在当今中国的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是那种“看上去像企业的政府”,而地方政府则是那种“看上去像政府的企业”,民营企业夹居其间,进退失措。
2010年7月1日

中国人的买房情结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在千年中国,土地其实不是由泥巴构成的,它是一种“类货币”,是资产阶层逃避政府力量的一个避险性工具。
2010年6月22日

发现“世界的时间”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即便身处在一个伟大的“世界的时间”里,你仍然可能只是“无声无息的空白”。世博盛会不是辉煌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国民自省时刻。
2010年6月3日

“国进民退”的分界线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正在召开的北京两会上,“国进民退”成为热议话题。在我看来,“国进民退”有三个特征:一是“资源垄断”,二是“楚河汉界”,三是“玻璃门现象”。
2010年3月11日

非法的吴英与“合法”的贪腐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所有重要的改革都是自下而上推进的,因此具备了非法的天然特征,而众多高级别的贪腐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因此在表象上看往往是合法的。
2009年12月22日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