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治理

美国证交会放宽了美国公司股东请愿书的投票途径

对于试图阻止有关气候和社会问题的提案的企业来说,选择范围缩窄。
2021年11月4日

邮件收费之争:华尔街Broadridge公司有多大影响力?

基金倡导者声称,来自“真正垄断”的日常邮寄费用是累加的。
2021年8月24日

投资者对东芝“暗箱操作”感到不满

周五的股东大会可能导致整个董事会被解雇,因为股东对大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勾结感到愤怒。
2021年6月23日

伦敦该不该接纳双重股权结构?

推出双重股权结构并不意味着IPO市场的必然繁荣。如果双重股权结构不可避免,那么相应的限制措施也应同步落地。
2021年2月27日

政府无能——民主制度面对的真正威胁

加内什:如果中国控制住疫情,避免了经济衰退,而美国一直在疫情和衰退中挣扎,那将向世界发出这样一个信息:威权制度更加出色。
2020年11月3日

港股接连大跌突显治理问题

在港上市的股票频频出现暴跌。分析师指出,一些港股看起来有大量自由流通股,但实际上仅由一小群股东操控。
2019年12月20日

中国地名问题和出路

陈振铎:在中国,“地名”这项相当于空间身份证的工作,长期被忽视,导致治理缺乏一种系统和现代化的思维。
2019年6月27日

响水爆炸:中国地方政府治理失败的样本

邓聿文:坏的监管和治理,总是政府单向垄断公共权力,政府是唯一的治理主体,或者其他主体只是政府的附庸。
2019年3月26日

A股入指前MSCI警示治理风险

即将把234只中国A股纳入旗舰新兴市场股票指数的MSCI承认,投资者面临从市场波动到企业治理糟糕等多重挑战。
2018年5月18日

公司衰败之根在于等级制度

赫弗南:若把企业看作网络,而非阶梯或金字塔,那就应让信息毫无阻碍地快速流动到它能发挥最大效用的地方。
2017年12月18日

减缓中国社会的冷漠化趋势

王恩学:金钱与功利淹没了社会温情,技术进步与货币的合力减少了人对社会的依赖,减缓冷漠需要从每个人做起。
2016年10月12日

在中国,抢先上车很重要

聂日明:很多政策制定没有公共讨论,也不允许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导致后来者承担政策成本,所有人疯狂抢先。
2016年7月19日

信息科技能否颠覆金融业?

FT首席经济评论员沃尔夫:信息科技颠覆金融业的时机似乎业已成熟,并且可能会让金融业的三大基本功能——支付、中介和保险——发生彻底变革。然而,断定这场变革一定会带来好处还为时尚早。
2016年3月10日

从治道审视中国金融危机风险

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中国金融危机发生与否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金融市场的治理结构以及治道变革。虽然目前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没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危机,但其治理结构自身就是危机,因为它扼杀了市场的发展。
2016年3月7日

权利秩序:医疗领域的治道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医疗领域的治道变革是要把权力的秩序结构转变为权利的秩序结构,衍生出复杂的内生治理机制,让官僚无法干预,突显医生和经营者的作用。
2016年2月4日

中国经济新常态所需的企业家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新常态是要建立一个公共治理的权利秩序,来支撑市场秩序的常态化发展。为此企业家须关注治理秩序的扩展,以降低治理意义上的风险。
2016年1月26日

中国环境监管中的“数字减排”困境

FT中文网撰稿人董阳:中国环境监管,根本上是“委托—代理”机制在起作用,政府、企业或独立机构等任何主体的引入,都成为这一链条的下一环,无法形成多元的治理网络。
2015年3月4日

中国治理尚无“模式”可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静:谈重估中国的治理“模式”还为时过早,与高度制度化的国家不同,中国的治理并不能确保一套统一完整的目标和规则得到执行,还停留在根据社会变迁做出反应的“反应性理政”状态下。
2015年2月25日

信息公开是善政之本

易卜拉欣基金会主席易卜拉欣:过去两年,我参与了开放政府合作计划。值得注意的是,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赋予全体国民话语权和知情权,是最能促进民主的手段。
2013年11月13日

走出“事故时代”要靠自发秩序

FT中文网公共政策编辑刘波:交通事故频发,但在应对挑战时,需要尊重和发挥社会自发秩序。开放的社会、负责任的政府和科技的进步,可以形成正反馈回路。
2012年8月28日

中国经济与民主

FT专栏作家斯卡平克:中国的经济成就对信奉民主价值的人提出了最大的挑战。然而,现在就预言中国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不需考虑民主问题,还言之尚早。
2010年1月29日

醉驾治理:提高违法成本有民意基础

虽然公众对安全出行有较高意识,但侥幸心理和较轻的处罚力度使醉驾行为的违法成本相对较低,超过一成的公众坦承自己有酒后驾车的行为。
2009年11月13日
上一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