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高铁

高铁旅行:北京到桂林

列车时速一度达到300公里。除了鲜见农民工外,站台上也没有叫卖的小贩,因为停靠时间很短。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了1万公里,占全球的一半。
2014年5月5日

中国中铁提议为英国高铁车站建设支线

突显中方对投资英国基础设施兴趣越来越大
2014年1月9日

中国投资英国高铁计划引发质疑

英国首相访华期间宣布,中国可能投资于英国HS2高铁项目。这一说法引发了基础设施业内人士的怀疑。但怀疑者也承认,中国资金和建筑企业将在英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2013年12月4日

卡梅伦推动中国投资英国高铁项目

英国首相坚称,他的政府没有理由对英国越来越依赖中国投资感到难堪
2013年12月3日

中国“铁路刺激”的双重目标

FT中文网财富管理编辑冯涛:中国政府表示要向民企开放铁路市场,这一表态隐含双重目标,一是通过铁路投资稳定增长,二是通过吸引民间资本为铁路总公司“减负”。
2013年7月25日

刘志军因受贿被判处死缓

对铁道部前部长的判决,被视为检验中国新领导层打击腐败的决心
2013年7月9日

媒体札记:免死金牌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刘志军受审,“免死金牌”流传。市场化媒体的技巧和勇气尽数体现在对“轻判”的描述上,微博发言者多称此判决不过是早已谈好的交易。
2013年7月9日

中国高铁梦再次启程

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中国高铁建设和投资一度被叫停。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加剧,去年年中,中国开始恢复铁路投资。
2013年1月23日

高铁债务危机与预算软约束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中国铁路系统和地方政府财务状况严峻,但仍有了解国情的投资者趋之若鹜。在局部获利中央买单的大环境下,地方和部门面临的是一场“正面我赢负面你输”的赌博。
2012年6月26日

分析:中国高铁遭遇路基沉降

湖北境内逾7公里路基存在沉降,中国的高铁雄心面临新的审视。中国2012年将在铁路建设上投入4000亿元人民币,远低于2010年7000亿元人民币的峰值。
2012年3月14日

谁为中国高铁负责?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加藤嘉一:不管刘志军为中国高铁的发展做了多少贡献,铁道部形成“一人负责”的局面肯定是不对的。这是他真正的错误。
2012年1月4日

温州动车事故源于“管理不善”

调查报告批评中国铁路系统安全标准松散,并异乎寻常地直接指出了责任者
2011年12月29日

中国试验时速500公里列车

今年早些时候发生的致命事故,并没有令中国高铁计划完全“刹车”
2011年12月28日

阿尔斯通暗指西门子对华泄漏高铁技术

阿尔斯通CEO柏珂龙暗示西门子可能在无意间将核心高铁技术秘密泄露给了中方合作伙伴。他表示,阿尔斯通对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向来十分谨慎。
2011年11月1日

中国高铁“急刹车”

中国曾经狠踩油门启动了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铁路发展计划。现在它以同样大力度狠踩下了刹车。突然暂停投资之举令整个铁路系统遭受重创,很多工人们领不到工资。
2011年10月28日

媒体札记:不平静的夏天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徐达内:昨天是令中国官方陷入空前舆论窘境的“7•23”动车追尾事故满月之日。虽然没有满月祭特刊,但中国媒体还是找到了许多别的报道素材。
2011年8月24日

破灭的高铁神话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叶檀:高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大干快上的痼疾。发生事故后降速,积累债务风险后停止审新项目。中国高铁不得不重塑形象。
2011年9月30日

中国铁路的出路在政企分开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傅蔚冈:解决铁路问题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政企分开。只有将同一个机构负担的监管者的职责和企业经营的责任相剥离,铁路才会有安全。
2011年8月15日

中国不应放弃发展高铁

欧亚集团中国分析师马旸为环境网站“中外对话”撰写:中国公众对于铁路部门的失误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北京方面必须做出回应,但高铁对中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不应放弃发展高铁。
2011年8月12日

中国暂停审批新高铁项目

并对已经批准但尚未开工的项目进行安全评估
2011年8月12日

在京沪高铁的怀抱里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快到徐州时,窗外电闪雷鸣,我不由地想起温州动车事故。杞人忧天。能坐在一列无风险的高速列车里是幸福的,你最好什么都不要想。
2011年8月11日

铁道部“去行政化”之辩

INS国际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刘远举:如果缺乏顶层设计和底层消费者权益乃至公民权利的建设,对铁道部“去行政化”的呼吁也许只是美好愿景,并非良策。
2011年8月5日

中国动车事故的启示

FT专栏作家皮林:动车曾是中国顺利迈向繁荣富强和现代化的象征。温州动车事故在很多层面上具有象征意义。如果列车不安全,那么银行业体系或者经济本身的管理呢?
2011年8月5日

温州车难源于畸形经济结构

环境网站“中外对话”:温州动车追尾惨剧是中国经济神话的一面镜子。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唐昊认为,车难与经济增速关系不大,而是源于经济结构本身的畸形。
2011年8月5日
上一页‹‹12345››下一页